鬃人最初可以说是京剧文化的载体之一,戏剧舞台则是为了还原现实生活(3)
铜茶盘子里的艺术品北京鬃人
做完泥头做底座。拿出托模子,把胶泥揉成一个锥体,放到托模子里压实,使它能形成上窄下宽锥筒型,再把模子外多余的胶泥去掉,用手在底部找圆,不圆易导致鬃人转动不久就倒了。从托模子取出底座的方式与取泥头一样,要快粘快出。得到一个锥筒型的底座后拿秫秸秆笔直地插进底座,不能歪斜,充当人的胯骨和椎骨部分,这样鬃人更贴近戏剧舞台上演员的身段。
《龙虎斗》场景
挥舞刀枪的鬃人
鬃人杨宗保。
《狮子舞》场景。
在等泥头和底座晾干时,可以进行戏装行头的勾画。对于戏剧舞台人物来说,往往是通过服装来展现人物的性格,那么鬃人为了还原戏剧舞台上的效果,在戏装行头上自然是下了不少的功夫。拿出鬃人戏装所需的丝绸,按照2片护肩、1片护肚、2片靠肚、2片下摆和2片护腿,共计9片,裁剪出对应的丝绸来,包括武将背后插的靠旗也是同樣的做法,不同的是服装是单面绸,靠旗是两面绸。裁剪好之后便用毛笔对服装进行彩绘,彩绘的关键是根据人物服装上的纹饰,勾画两道色,讲究一笔落停,一气呵成,能熟练地掌握毛笔的运用。
经过不断地摸索,现在用的颜料是丙烯广告色,这种颜料颜色艳丽且持久度较好,也易于在丝绸上勾画。第一遍是画底纹,通常用深色系的颜料来勾画,能够达到阴影的效果;第二遍是在底纹的基础上用白色来上花纹,使服装上的纹饰图案既有阴影效果又不过于黯淡。勾画好戏装行头,拿出晾干的泥头,由于胶泥呈现黄色,为了使上色之后的脸谱颜色不偏色,要先打底色,也就是刷白,根据毛笔的使用力道从上至下,将毛笔与接触面保持在垂直的状态下,便于控制手中的脸谱,确保都能画白。
第四代传承人白霖
上完白,手摸上去不会粘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脸谱彩绘。对如此小巧的脸谱绘画要比画面积大的脸谱难得多,由于泥头还是立体的,在彩绘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毛笔的力道,走笔要稳,才能让整个脸谱更流畅、生动,把人物的神态画到位。
彩绘好脸谱和戏装行头,就该粘鬃毛了。由于鬃毛具有弹性和一定的硬度,在敲打铜茶盘时,能够转动,但转起来不倒,还能朝着一个方向转动,就有学问在里头。拿出鬃毛将它剪短,拿出粘鬃毛的黏着物,把鬃毛稍稍倾斜、疏密适中地粘在黏着物上,看到这,有人会好奇,为什么要倾斜呢?这也是鬃人的巧妙之处,鬃毛往相反的方向倾斜排列,就会反向转动,左倾斜会顺时针转动,右倾斜会逆时针转动。不同的倾斜角度能使鬃人往不同的方向转动,宛如真正的疆场上,两军策马厮杀。那又如何判断鬃毛是否粘好了呢?将鬃毛在底座上围上一圈,放在盘上轻轻一敲,没有出现往前走、往后走,就说明鬃毛粘好了。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