鬃人最初可以说是京剧文化的载体之一,戏剧舞台则是为了还原现实生活(4)
铜茶盘子里的艺术品北京鬃人
而要还原戏剧舞台上的武生戏,鬃人还需要手持棍、棒、刀、枪来对打,这些兵器多是选取生活的边角料进行打磨。直到脸谱、戏装行头、粘好鬃毛的底座都齐备了,便可以把这些分散部位组装在一起,安头和身时要在一个重心点上,才能使鬃人百转不倒,这是窍门更是功夫。
鬃人关羽。
铠甲上的花纹
成为保留戏剧记忆的一种方式
“城楼上助你三通鼓,十面旌旗壮壮威严,哗啦啦,打罢了头通鼓,关二爷提刀跨雕鞍,哗啦啦啦,打罢了二通鼓,人又精神马又欢。”这是京剧《珠帘寨》的片段,鬃人即是这样,唱两句喜爱的片段,当当当当地敲击铜茶盘,看神态各异的鬃人开打,這是早先年间老北京人的娱乐方式,同时也是它的来源,称它为“盘中戏”也正是如此。
鬃人兔奶奶
鬃人兔爷
它由京剧而衍生,也随京剧而变化。原来“鬃人王”的作品,是用较硬的电光纸做鬃人的服装,现在“鬃人白”用的面料是丝绸,更贴近舞台效果。武生戏装行头上的盔甲纹理,原来“鬃人王”大部分是用刻出来的、像图章一样的小木板印在纸上,经过剪裁糊在鬃人表面后再彩绘,现在“鬃人白”是在丝绸上用毛笔勾画花纹。形态上也做了一些调整,传统鬃人的胳膊与皮影人一样可以随意摆动,白老师为了能让鬃人在转动时能刀来枪往,便将鬃人的胳膊改成固定的,这样就十分结实。还相应地根据戏剧人物的身形,给鬃人增加了抬腿的动作。
《狮子舞》场景
靠旗
而现今许多不常演的剧目以它为载体,将当时的戏剧舞台呈现出来,成为戏剧记忆的一种保留方式。与它一同进入到校园里,去展览,走出国门,缓缓道来千百年的故事,展现中国本土的戏剧魅力。
此刻太阳高挂,交谈进入尾声。细细端详这栋白老师在20世纪末买下的住所,屋内的格局还保持着老北京的样式,就好似他仍坚持手工制作鬃人一般,有着最初的味道和信念。一出在铜茶盘里上演的大戏,一个终其一生的梦想,道尽“戏梦人生”。
鬃人呼延赞
鬃人刘备。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