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砚艺术馆,各种各样的砚台琳琅满目
潭柘紫石砚媲美四大名砚
潭柘紫石砚。
走进位于北京潭柘紫石砚有限公司园区内的国砚艺术馆,各种各样的砚台琳琅满目。这里陈列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砚30多种,二层陈列着100多方历代古砚。展厅里北京潭柘紫石砚占据主角地位,精彩绽放。如套砚《国砚·五行》以“金木水火土”为主题展示,馆中还有大量赞誉潭柘紫石砚的名人书画作品,令人赏心悦目。
北京潭柘紫石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紫石砚厂,于2012年9月完成企业改制。现有雕刻技术人员28人、美院设计师2人,主要经营潭柘紫石砚、紫石工艺美术品加工,同时传承着潭柘紫石砚雕刻制作技艺。
《国砚·五行》套砚。
潭柘紫石“双龙宝砚”诞生
砚台是用来研磨色料的工具,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将商殷时代用瓦片或石片作为研磨的工具可称为砚台的话,那么,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就端砚而言,始于初唐,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砚台的功能有两个,一是“下墨”,利用摩擦将墨条上的墨“蹭”下来,太粗糙了费墨,像瓷盘子一样光滑的又蹭不下来墨;二是发墨,在研磨的过程中,通过砚台上极微小的颗粒,让固体的墨溶化在水中,研磨出浓稠发亮的墨汁来,这是评判砚台品质的标准。经鉴定,潭柘紫石砚的石料产于北京市門头沟区潭柘寺附近山上二叠纪红庙岭地层土,与端歙砚石同属一大类,都属于沉积岩。当年鉴定专家还在15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对两者做了比较,潭柘紫石的粒径小于端石的粒径,二者相差0.4微米。紫石当中有一种名叫红柱石的成分,硬度达到7左右,也就是说紫石砚能将墨研磨得更加充分。
最初用紫石做砚台源自于一个故事传说。相传,明代时潭柘寺里有个小和尚,颇有才气,爱好书画,他有个癖好,着迷于“文房四宝”中的砚台,以至于如痴如醉。当时,砚台多产于南方,北方不易得到。平日里,小和尚时常出没于寺外的荒山野谷,心心念念地想着要有一方好砚,若能如愿该是何等惬意!于是,四处寻觅制砚的石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偶然的一天,他在山下的溪水内捡拾到一块紫石,拿回来仔细端详琢磨着,打算做成砚台,经过构思、设计、雕刻、打磨等,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在砚台上雕刻出两条龙,终于制成了一方“双龙砚”。用它来习练书画,渐渐地他发现这方砚台发墨如油,且不损笔、不吸水,经久耐用。小和尚用这方砚台写了许多文字,并对它十分喜爱,视如珍宝,忍不住时常高呼:“宝砚也”。
这事被寺里的和尚和香客们知道了,很快传遍了京城,人们都来寻宝,祈望得到好的紫石砚材。动静闹大了,惊动了朝廷,为了保护西山风景,防止乱挖乱采,朝廷便以破坏风水、伤害龙脉为由,将那里列为了禁区,从此潭柘寺紫石塘成了宫廷采石场。
相关阅读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