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历史的深处,走近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童、少年,走近山冲里那户曾经很普通(3)
上屋场的岁月深处
少年毛泽东在韶山求学求知的小路弯曲悠长,6处私塾并不在一个地方,分布在家乡东西南北的山冲里、山脚田畴旁。有人绘了一幅少年毛泽东求学私塾图,看着图感觉一下各私塾与上屋场的距离,想想去远处私塾日日所走的路程是多么不易,那时的毛泽东还是一个孩子呀!
少年毛泽东对死记硬背、不重讲解的教学方法,以及动辄打骂学生的教育方式是十分不满的。毛泽东在井湾里私塾读书时写的那首咏天井诗所展露的才气打动了先生毛宇居。毛宇居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毛泽东,此后他不断改善教学方式,还常把家里的书借给毛泽东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毛泽东少年时不仅识字读书,而且深深地思索,关注书中的社会问题。
韶山乡间一座座普通的私塾,无疑是毛澤东成长的摇篮,韶山不仅给了毛泽东生命,还塑造了他的人格,陶冶了他的性情,培养了他走向社会大舞台的能力。
南岸室内
南岸碑文拓片。
南岸碑文残片
红色基因链
那座凹字形的坐南朝北的普通农舍,并不全都属于毛泽东家的,东边的才是,西边的是邻居家,中间的堂屋为两家共用。青瓦顶,泥砖墙,一明两次两梢间、左右配以厢房的这种农舍,似乎是湘潭一带晚清与民国时期农舍的标准模式。毛泽东故居里,屋内谈不上装修,有很多砖墙是裸露的,用的砖也不一样。从故居堂屋转过右厢房,卧室、廊檐和碓屋之间,可看到毛泽东少年时的全家照。
当今参观的毛泽东故居,不是毛泽东出生时的样子,毛泽东出生时的家是地道的贫苦之家,仅有五间半的茅草房。祖父欠的债转到父亲身上,仅有的15亩田也典当出去了。3年后弟弟毛泽民又出生,家计难以维持,母亲便带兄弟俩住到了湘乡的外婆家。他父亲为躲债出外当了兵。一年多的军旅生涯开阔了毛泽东父亲的眼界,也培养了他父亲的精明强干,使他父亲有了经商的意识和头脑,回到家乡后便着力创造家业。从做稻谷和生猪生意开始,不出两三年家境已大为改观,自给之外有剩余了。1917年到1918年左右,五间半茅草房才改建扩大成13间的砖瓦房,也就是我们现在参观所看到的样子。
毛泽东故居的火塘
毛泽东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克勤刻俭,吃苦耐劳,对少年毛泽东来说是严父,他于1920年1月便去世了。毛泽东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性情温顺,心地善良,经常接济乡亲。受母亲的影响吧,少年毛泽东经常把家里的饭带到私塾给同学吃。毛泽东母亲逝世于1919年10月,新建的家他父母住的时间都不长。
相关阅读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