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谒花明楼,再现光辉形象的铜像(3)
雨谒花明楼

酒缸
碓房是加工农作物的作坊,去皮的推子,舂米的碓子,风车、粮囤都是少不了的。
我们进所有的卧室,都能感受到室内的空间之小,摆放能挂蚊帐的木床后剩不下多大的地方,摆的家具有限。横堂屋,作为客厅,作为家庭里的公共空间,相对就大得多。刘少奇故居,因为当时他家的人口多,厨房也大,宽敞,有大灶台,隔壁还有一间小小的烤火屋,冬天全家可围炉而坐烤火取暖。烤火炉上挂着的一样东西,北方人陌生,那就是梭简钩,属于当时有科技含量的物件:利用杠杆原理,根据火膛里的火势大小上下调节距离。它是用来挂水壶、饭锅等日用品和挂熏制的腊肉腊鱼之类食品的。
1961年春夏之交,刘少奇回过这里,在这里整整住六天六夜。他是回乡搞调查的,晚上睡在土砖房的卧室里。在横堂屋里,他找来父老乡亲、儿时伙伴一起聊家常。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他鼓励大家说真话,态度诚恳。乡亲们没有顾虑,纷纷倒起苦水,也就在这间屋里,他果断地做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的重大决策。刘少奇卧室里,陈列着刘少奇睡过的简易木床、使用过的简陋书桌、煤油灯和他在回乡调查时伏案批阅文件的照片。
刘少奇纪念馆内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在这里出生,青春励志电影《少年刘少奇》会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少年刘少奇从改变自身命运,改变贫苦勞动人民的命运,再到改变整个社会命运的传奇奋斗经历。
从励志少年到国家主席
时间太匆忙,赶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时,距离团队集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纪念馆又是如此之大,展馆面积得几千平方米,展览内容是刘少奇同志一生的概括,一一细看,两个小时未必够。好在,纪念馆未禁止游客拍照,给了我不看只拍的机会,参观时间在参观之外延伸的机会,展览内容回来再细读。
在国家司礼工作中,我至少两次在金水桥畔仰望天安门城楼时看到刘少奇的身影。而在延安、在西柏坡这两处革命圣地,多次走进刘少奇工作生活过的窑洞。在影视剧里,他的形象更是频频出现。他是延安时期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人之一,而他在延安时期以前的传奇经历、丰功伟业我则知之甚少。这座纪念馆的展览内容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纪念馆刘少奇塑像
新四军军服
纪念馆大堂的壁雕极具震撼力,那是幅气势宏大的壁雕画,莹白色,拉毛质感的浮雕。雕刻的是花明楼一带的山山水水,还是代表性的祖国山河我看不出来,但视觉冲击力绝对强大,高而长,占了大厅后墙的整面墙壁,弯成弧形。刘少奇的汉白玉雕塑位于壁画正前方,也是通体的白色,信步行走的身姿,目光炯炯,坚毅而自信。这白色的行走雕像和背景壁画内涵丰富,不仅引人注目而且还引人遐思。
相关阅读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