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文化是海南的主流文化之一,海南史可以说是一部盐文化史
不变的古法 依旧的味道
夕阳西下,盐工们不分男女,进入盐田开始了紧张的收盐工序
李如龙和弟弟李如丰(图右),辛勤地将潮起潮落海水浸泡又晒干、已经饱含盐分的泥土收回。
黄鱼茨草棍浮在卤水上面,含盐率就超过50%,在晴天这缸卤水就可晒盐了。
盐,源起华夏。远在炎黄时期,名为夙沙氏的黄帝重臣,以海水煮卤,煎制出白晶体,并给这个白晶体取名为“盐”。后来夙沙氏推广了这一制盐的方法,从此民间有了盐,他也被后世尊崇为“盐宗”、“盐圣”和“盐神”。现今,在江苏扬州、泰州,山西的运城、洪洞,甘肃的礼县,重庆的巫溪,四川的资中,山东的无棣等多个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均有历史遗存下来,如供奉夙沙氏的盐神庙和盐宗庙等古迹景点。
人类热爱咸味,盐的味道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从富民兴邦的战略物资到居家必备的寻常味道,堪称人类的依存和命脉。周朝时,人们已经“以咸养脉”,用盐于五味和医病治疾之中;汉代王莽称盐为“食肴之将”;民间更是称其为“天下百味之首”。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盐在生活、生产乃至生命延续中不可或缺,也影响着城镇变迁和文明进步。
中国最早的食盐是海盐,海盐晒场自然都是沿着海岸线分布。至今,在中国长达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就分布着长芦盐场、莱州湾盐场、淮盐盐场、莺歌盐场、布袋盐场等多家规模不一的海盐场,而且制盐工艺也大多都融入了现代信息和技术。但散落在海南儋州境内五彩湾、新英湾海岸的多处古盐田,还保留传承着古法制盐的传统方式,即原始手工晒制盐技艺。虽然笨重辛劳,且产量又低,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制盐工匠们,日复一日一直坚守着古法,从未间断。不仅千年前原始的制盐方式没有改变,场址、规模至今也都没有改变,完整地保存在现代环境中,是人类文化遗产。
藏在深闺的海南之根
盐文化是海南的主流文化之一,海南史可以说是一部盐文化史。位于五彩湾海岸的峨蔓镇古盐田,就是藏在深闺的海南盐文化之根,至今仍完整保留着盐神、盐塔等“六大古韵”。一是古卤池,盐的繁体字“鹽”中的“卤”,是制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二是古盐槽,峨蔓镇多家盐田共有古盐槽7500多个;三是古盐房,现存近40栋,全由火山岩石砌筑而成;四是古盐道,用火山岩石铺砌而成,现已出现风化的小孔,岁月的沧桑可见一斑;五是古盐塔,包括人丁塔和细沙灯塔;六是古盐神,有一尊石块,刻有状似人形的纹路,被村民奉为盐神。据介绍,过去盐丁们挑着盐经过此地时,都要放下担子祭拜盐神,以求得到庇佑。
相关阅读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