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文化是海南的主流文化之一,海南史可以说是一部盐文化史(4)
不变的古法 依旧的味道

俗话说“日落火烧云,明天天必晴”。遇此盐工们次日便要早起晒盐了。
我记得第一次去儋州是在一年里的最后一个月,正是海南岛最舒适宜人的时节,平均二十几度。此时进入了海南惯常的旅游旺季,但却是制盐的淡季,因为这里的盐是晒出来的。自2016年初环海南岛高铁开通,去儋州旅游方便很多,儋州境内就设有白马井、银滩两个高铁站。到洋浦千年古盐田要在白马井站下车,如今这处古盐田已被确定为免费开放景点,慕名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我兴致盎然地穿行在盐槽间蜿蜒的石道上,感受眼前遗存的6800多个古盐槽的大气蓬勃和视觉震撼。虽然是景区,这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盐槽,却不是仅供观赏的静物,而是仍在发挥功用的晒盐平台。它们属于盐田村174户村民中的45户盐工,是这些只争朝夕、吃苦耐劳的盐民,承袭祖辈留下的最宝贵家产和财富。
峨蔓古鹽田的千年盐神神位。
走在峨蔓古盐田中,有千余年历史的盐塔,当地人称人丁塔。
在盐田游走拍摄时,偶遇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交谈得知,他们一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晒盐技艺传承人谭政,一位是该项目省级传承人谭德才。据他们讲,整个盐田村都姓谭,老祖宗就是1200多年前从福建莆田南下,渡过琼州海峡来到这里的谭姓家族的年轻人。彼时的儋州名为儋耳郡,有高大茂密的丛林和不知几多的蛇兽,海边的滩地上,长着树丛一样高大的仙人掌,夹在这些仙人掌中间的,是被太阳晒得滚烫的火山石和裂隙间的一层层白色晶体盐粒。
海南岛的石头上可以晒盐!这一发现让这些谭姓人家兴奋不已。于是他们因地制宜,将火山喷发留下的玄武岩劈开,在横截面上掏槽,盛放海水,借海岛烈日开创日晒制盐的先河。以石槽晒盐替代了大陆沿海用铁锅煮海为盐,并将定居的地方取名为“盐田村”。
李如龙介绍,就在此处把盐泥里的盐分用海水渗透到卤池里,成为卤水。
“洋浦盐田,朝水夕钱”。至今每日领着子孙仍在晒盐的谭德才说,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发扬,盐田村的晒盐方法慢慢形成了一套复杂而严谨的制作工序。其中最关键的一道,就是制作高浓度的“卤水”。所谓卤水,指的是高浓度的盐水。先制卤,再用卤水晒盐,可以大大提高盐的产量。这道工艺大约开创于北宋初年,也是因为它,谭家晒盐业开始兴旺起来。古盐田摆放一些石缸,谭老随手打开一个缸的盖子告诉我“这就是卤水。”我们把盐田里的土耙松,等海水涨潮漫过海岸,淹了盐田,使土充分地吸收海水里的盐分,形成盐泥。等潮水退去,经过几天太阳的曝晒,干燥的盐泥饱含盐分。将盐泥打散敲碎,放到铺有过滤箅的制卤槽里,然后往上浇海水,盐泥里的盐分便会随着水渗下去,成为卤水。对卤水暴晒,直到达到50%以上的含盐率时,才可以盛放石槽中,风吹日晒,一天即可结晶成盐。
相关阅读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