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文化是海南的主流文化之一,海南史可以说是一部盐文化史(5)
不变的古法 依旧的味道
远眺海南最长的洋浦大桥,这是去洋浦千年古盐田必经之路。
如何鉴定卤水的浓度已达到晒盐的标准了呢?听到我的问题谭政随手演示了一下。他从生长在盐田边一丛灌木上撅下一小段草棍,这种植物叫黄鱼茨,是检验卤水浓度的“法宝”。说着他把这个叫黄鱼茨的草棍扔进了卤水缸里,草棍沉了下去,谭老说浓度不够,然后又扔到旁边的缸里,木棍飘在了卤水表面,谭老说这样的卤水明天清早就可以晒盐了。
每年的3到7月,是最适合晒盐的季节。游人清早或傍晚赶到盐田村,可以观赏到盐工们辛勤劳作的场景。清早,他们挑着一担担卤水,走在盐田里,把卤水浇在砚台般的石槽上,等待太阳从海面跳出来,越炽热盐的品质越好。傍晚,阳光收敛了热情,全家就出动开始收盐了。此时走进盐田,眼前是白花花的一片,碎冰般的晶体薄薄一层摊在一盘盘的石槽上,泛着耀眼的光芒。盐工们用铁皮刮板将它们拢起来,细致地装进袋子里,这是他们全部的收入来源。
东坡书院里苏东坡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的载酒堂。
一个面积1平方米的盐槽大概可以刮出1斤左右的盐,现在这片盐田在使用的6226个盐槽,一年大约可产盐近500吨。这些盐除了卖给儋州的居民和商家,还会出售给保持多年良好关系的批发商。市场上是买不到的,作为旅游纪念品,在景区门前每天卖出一小部分。我流连在摊位前,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售出的盐年份越久价格越高。10年以上被称为“老盐”,1斤100元上下,这像陈年老酒,历久弥香。摊位上售卖的还有很多与盐相关的食品,如盐田村的盐焗鸡、盐焗鸭和盐焗蛋。用陈年老盐来慢慢焗熟肉和蛋,让油脂慢慢化进盐粒里,留下原味十足的香醇。在儋州生活多年的大文豪苏东坡,在他的《老饕賦》中对此美味赞不绝口。
谭政(左)和谭德才(右)两位老人都八十多岁了,在新英湾海岸这片古盐田留下无尽的脚印。
晒盐、收盐、卖盐……今天的古盐田仍重复着千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大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不愿再守候家乡这片盐田。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能否传承下去,这是谭政、谭德才等老一辈盐工最大的忧虑。
凭盐鲜味美店客两旺
多次游走儋州的城乡山海,回顾一番,一个“美”字可概括全貌。一是山水资源禀赋美;二是“诗乡歌海”之美,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坡书院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儋州调声,有中国诗词之乡、楹联之乡的美誉;三是当地女性肤白貌美;四是传统美食花色和味道美。
相关阅读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