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美食 >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2)

2023-03-10 09:57:58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摄影是个半体力活,整理资料也是个辛苦事。摄影采访几十年,我经历了国内外数千次的报道,亲历许多国内外大事。我曾走遍全国,拍摄过近百个国家和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摄影是个半体力活,整理资料也是个辛苦事。摄影采访几十年,我经历了国内外数千次的报道,亲历许多国内外大事。我曾走遍全国,拍摄过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约百万张图片,發表作品数万幅,采用图片的报刊剪报装满了半个书柜。为此,我从箱子里翻出发黄的老胶片,又在硬盘里查阅了几十万张数码照片,翻阅了几十万字的个人日记和笔记,以及数百篇自媒体图文作品和摄影理论文章。重读这些老照片和文字,是快乐的回忆,也是重新的思考。

从1970年代末,父亲第一次允许我用家里的海鸥相机照相,我自己学拍照的时间和改革开放大致相同。可以说,我是抱着相机跟着改革开放走过来的。1980年代,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挎着海鸥单反相机跟老师学黑白摄影,钻进暗房里冲洗照片。到新华社工作后,天天和相机、照片打交道,奔波于各种新闻采访。21世纪初,胶片相机换成了数码相机,一次次投入紧张的时政报道,到如今常常用手机记录日常生活。几十年中,握着相机的我像坐在高铁上,穿梭在飞速流转的时空中,感受时代的流转。

“卫兵是摄影界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新闻记者,眼睛尖、脑子灵、腿脚快。赶上热火朝天的新时代,他深入生活,思路敏捷,游走于街巷新闻与重大活动之间,用勤奋和思考给社会留下诸多的影像档案。”一起跑过社会新闻的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如是说。此外,新华社摄影部的老领导、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徐祖根在摄影书的祝词中说:“在我眼里,卫兵是擅长摄影和文字的两栖记者。作时政记者,整天忙于报道大新闻。做社会新闻记者,始终聚焦平民生活。做战地记者,曾奔波在战争前线。作为驻外记者,探寻境外各个领域。无论什么采访,只要派他出马,总会竭尽全力、马到成功。经过无数次历练的他,既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思考。”

时代在变,摄影也在变,我自己对摄影的感悟和思考也在变。开始拿相机拍留影和花花草草;后来拍社会新闻、突发事件、时政新闻,多是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再后来,有意识地多记录一些新闻现场,为历史保存资料;到如今,逐渐用新媒体、融媒体、多元化和大视野的角度看摄影。观察、聚焦、拍摄、思考,摄影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中。

摄影是与现实生活和个性追求密切关联的媒介,不同人有不同的理想和追求。摄影对于我是工作和职业,也是爱好和乐趣。多年来,总希望用手中的相机为社会和民众做点儿实事和有意义的事。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多年前曾给我的书题词:“用摄影记录现实,以真诚服务社会。”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的何平曾在我的纪实文学著作《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序言中说:“记者的使命不仅在记录历史,更在于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领导和前辈的鼓励与希望,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相关阅读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