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3)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摄影就有多大。摄影再大,用二维静止的照片去记录动态万千的鲜活世界,也难以穷尽。有时能感受到摄影的威力和影响力,有时也深感它的局限和无奈。为此,我一直在探索和运用摄影+文字+思考的方式,力争让摄影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采用这种图文并重的方式,讲述摄影背后的故事,发表数百篇自媒体图文作品,撰写多部纪实著作,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社会影响。如今,摄影和图片已经广泛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作为网络时代一种难以或缺的互动和沟通方式,摄影能让人变得见多识广、丰富多元并健康快乐。我常跟朋友们说,想快乐吗,拍拍照片吧。
人的成长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和土壤。进入新华社工作30多年,特别感谢新华社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自己才会逐渐地进步。感谢著名摄影家王文澜为《摄影实战手记》作序,他恳切深刻的序言,是对我的真诚鼓励。感谢摄影界人士徐祖根、解海龙、李舸、盛希贵,以及作家梁衡、梁晓声先生的致辞,他们热情洋溢的赞誉是对我的勉励。在书稿的撰写和修改过程中,各界朋友给予了真诚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摄影书从撰写到出版这两年,正赶上新冠疫情在国内外蔓延,复杂多变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封闭隔离也为完成书稿赢得了宝贵时间。关注事态发展的同时,坚信疫情终将过去。有阳光生活就会灿烂,世界总会更好。
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王文澜在《摄影实战手记》序言中写道:我们处在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随时面临预示变革的节骨眼儿,读者会在书中发现历史进程的精神支点。这些无数的记忆碎片经过历史车轮的碾压,必将成为充满智慧的心灵之镜。
“充满智慧的心灵之镜”应该是一种追求吧。如今,无论走到哪里,即使是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如果不随手拍几张感兴趣的照片,总觉得今天缺点儿什么。我多年养成的习惯,边走、边看、边拍、边想,人生路上的人间烟火和不一样的风景,真的好看。
1988年,南京,大桥下的背手小姑娘。时隔30年后,照片引发人们寻找小姑娘的热情。照片是摄影人记录和读者观看共同作用的产物。刘卫兵 摄
1990年,甘肃兰州,外国老式汽车拉力队抵达,引发当地人的好奇。刘卫兵 摄
1993年,北京西长安街上的平板三轮车。刘卫兵 摄
相关阅读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