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九七 告诉你影像背后的故事
回眸九七 告诉你影像背后的故事
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商报》在庆祝香港回归的号外上,使用了新华社发的解放军驻港部队先头部队经皇岗口岸从落马洲口岸进入香港的数码照片。刘彦武 摄
香港回归祖国是20世纪末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百年风雨路,影像记录回归历程。当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紫荆花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多少炎黄子孙欢欣鼓舞,热泪盈眶。时光似箭、斗转星移,今天翻看被定格的1997年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历史的瞬间仍然令人回味!
我于1996年11月至1999年1月被新华社派驻香港担任专职摄影记者,参加了香港回归采访报道,拍摄了大量过渡期香港社会生活题材的纪实图片。
由于我熟悉香港当地情况,又会粤语,1997年6月30日晚上到7月1日被新华社香港回归报道团安排了三个指定拍摄任务,这24小时的经历至今难忘。
1997年6月30日晚21时,解放军驻港部队先头部队从落马洲口岸进入香港,执行香港防务交接。当晚在落马洲口岸,我第一次用仅30万像素的柯达数码相机拍摄下解放军车队驶入香港的镜头,即刻用香港电讯的模拟信号手机回传数码照片,但当时数码影像传输条件还不成熟,一张照片大概要传15分钟,我只能一边收拾器材抢跑上车,一边力争把第一张照片发出去。因为改变了平时回到驻地冲洗底片扫描之后才发稿的工作流程,我当时心里非常忐忑,试了三次,终于接到同事的电话说收到了。
1996年,在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上,新华社第一次用数码相机拍摄新闻并传输照片。而香港回归报道中,新华社记者在国家领导人抵达香港、解放军海陆空部队进入香港等重要新闻报道现场均使用了数码照片发稿,大家都鼓足了劲要表现出“主场”国家通讯社的自信。
1997年6月30日晚,在拍摄完解放军驻港部队先头部队从落马洲口岸进入香港,回到驻地后,领导让我抓紧休息,准备7月1日凌晨3点出发去完成下一个拍摄任务。我闲不下来,考虑到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兰桂坊是人们熟悉的体现中西文化交融氛围的地方,就决定加个“自选动作”去那里。从中环地铁站出来,迎面碰上几个人在派送《香港商报》刚印出来的庆祝香港回归的号外,头版上赫然刊登着我刚刚拍摄的解放军经落马洲口岸進入香港的那张数码照片。
来到兰桂坊,已经是人头涌动,警方设置了临时围栏维持秩序,人们手举酒杯在狭窄的街道上欢呼狂舞,气氛热烈,我用1/20秒的快门速度加闪光灯捕捉人们欢庆的画面。
当1997年7月1日零时到来的时候,一个稍纵即逝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正在岗位上执勤的香港警察掏出带有紫金花标识的帽徽更换原有的皇冠图案的帽徽。这象征着政权交接,我用相机定格了这个历史瞬间。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