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空气稀薄地带(2)
重返空气稀薄地带
“即使无法上到8848.86米的高度,至少先把自己能看到的拍下来吧。”想到这里,5月4日凌晨2时,我穿戴好笨重的御寒服装走出居住帐篷,到工作帐篷中准备好设备,架好三脚架,先后在4个点位各自拍摄了100到300张长曝光照片,直到天色渐亮。此时此刻,璀璨的星河才是主角,珠峰只是背景。
“没有哪一座山峰比人更高!”跟科考人员接触,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他们当中有花甲老人,有年幼孩子的母亲,还有稚气未脱的青年。但是无惧珠峰地区的高寒缺氧、艰苦生活,他们都为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贡献着汗水、智慧和心血。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表示,“哪里有未知之谜,科学家就向哪里进发。”
21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第一次到珠峰。如今年近六旬,他还在不知疲倦地寻找答案,甚至以自己作为实验对象,亲测低氧加高浓度臭氧如何影响人类的健康。
“这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情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先后11次到珠峰开展科学考察研究,珠峰也见证了他从青年到中年的科研之路。这次康世昌再上海拔6350米营地,把“论文写在珠峰上”。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在本次科考中我遇到了很多很多。我尽可能多地拍摄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记录下他们无惧风雪、探究未知的精神,用自己的工作向他们致敬。
有人说:无非是岗位给了我机会,让我得以在新闻现场出现,所以才能拍出好的片子,现在摄影器材这么先进,换任何一个人都能做到。这话并非全无道理。摄影是凝固瞬间的艺术,瞬间发生时不在现场的话,一切都是零。
新华社给了新华人进行报道的机会,而真正的新华人,永远不会辜负这个机会。
这,是我给自己的答案。
5月5日,珠峰科考工作小组副组长扎西平措(前)率领队员返回大本营。这是他第16次登顶珠峰。姜帆 摄
这是5月9日在珠峰大本营拍摄的黄嘴山鸦。姜帆 摄
5月1日,一位牦牛工在大本营装载珠峰科考队的装备。姜帆 摄
5月13日,藏普村的一位牧民在高山放牧点的帐篷里把玩乐器。姜帆 摄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