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
小镇青年
从1980年代开始,纪实摄影概念逐渐被介绍进中国,尤其是1930年代的美国“FSA项目”,对中国摄影师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觉醒的摄影师开始关注拍摄边缘人群的生存状况,出现了“陕西群体”等中国重要的纪实摄影力量,不论是“FSA项目”还是中国1990年代的纪实题材,基本都是关注贫困等边缘群体,以致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纪实摄影往往被误认为等同于“老少边穷”题材拍摄,这样的误解甚至延伸到现在。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长期的巨大变革周期,城乡建设、栖居环境、社会文化、人民生活和思想等层面发生的变化都是非常值得记录的题材,当学生高晗驰跟我讨论《小镇青年》这个选题时,我觉得能从身边人物出发,表达自己对社会某一群体面貌多样性的观察,是个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得到高速发展,乡镇农村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不少青年人在城市和乡镇之间流动,他们在思想上应该会呈现多样化,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道路的选择都会有很大差异,这个值得摄影者去探究记录。同时,网络给青年们带来了相对平等的机遇,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乡镇已不再是以前的乡镇。经过详细的调研、了解和讨论,作者最后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拍摄。作品中这些小镇青年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在部分中国乡镇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使作者的社会观察具有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和意义。由于疫情原因,作品对选取的代表人物数量完成度还不够,在典型性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希望作者继续拍摄下去,最后能有更好的完整作品呈现。
互联网的冲击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年人”这一活跃的群体。
生活在小镇的青年人也随着新型城镇建设的热潮逐步走入大众视野。《小镇青年》毕业创作作品,通过对东北地区小城镇经济及青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深入调研,最终选择以我的家乡小镇作为拍摄的小切口,进行深入耕耘,作品以纪实摄影的方式,遴选几组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试图呈现东北部分地区的小镇青年人的生活状态。
在作品创作初期,我最开始的想法就是通过摄影为家乡做一次记录,在选择拍摄题材时,我常常与镇上的青年交谈,渐渐发现这些小镇青年身上有一些与大城市年轻人不一样的特征和思想状况,通过资料搜集调研,他們的这些特征在东北地区的小城镇具有一定普遍性,在与导师沟通后,我决定以《小镇青年》为主题进行创作。在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记录下小城镇发展的转型期间,青年人都在做什么?怎么做?当下经济和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他们的追求是什么?他们的精神面貌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生活水平又是如何?等等。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