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味道(2)
青春的味道
那个时代,是改革开放的青春期,青春的躁动无处不在。日常生活到处都充满张力,到处都蓄积着“爆点”。
这就是《八十年代中学生》的岁月底色。任曙林以超前的眼光,选择“中学生”这个象征未来的群体,用镜头在浓重的岁月底色上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精气神。我们从一帧帧反映中学生普普通通学习生活的照片中触摸到的,是那个大时代静静的热烈、缓缓的奔放,是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在拨乱反正后的蓄势待发。
许多读者用“干干净净”一词来形容《八十年代中学生》里的青春,也以此来形容自己的“曾经”。在我看来,不论哪个时代的青春,“干干净净”都是本质,而1980 年代的中学生们,则更加纯粹:刚刚告别了那个狂热愚昧的年代,求知的心是纯纯粹粹的;
国家、社会百废正兴,对未来的憧憬与期许是纯纯粹粹的;封闭的国门正缓缓打开,对大千世界的探索是纯纯粹粹的;面对蜂拥而来的新事物新观念,彷徨和追逐是纯纯粹粹的……
正如一位读者所感慨的:“那时候我们将内心的脆弱敏感当作触角,去感知生活,写下过一些美好的文字,经历过最真最纯的情事,一切都很纯粹,纯粹地去学习,纯粹地去喜欢一个人,纯粹地去追星,纯粹地去交朋友……不管是扬在脸上的自信,还是冲动、嫉妒、沮丧这些负面情绪,都干干净净,真实可爱。”
1980年代的中学生们,而今正值盛年,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的成长为各级领导干部、学者、医生、科技大咖、商界精英……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曾经的“纯粹”,蜕变为今日的丰富。他们的孩子,有的如今也正是中学生吧?八十年代中学生的青春不只是“活在照片里”,也由今日中学生延续着血脉。
一帧帧照片看过来,我发现当代中学生与八十年代中学生最大的不同,是清澈的目光隐藏到了或薄或厚的镜片后面——眼镜,几乎成了当代中学生、大学生的“标配”!八十年代中学生那好看的眼神,在今天的中学生中真的不容易见到。这难道是对今天物资充裕的反讽吗?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