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4)
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
芦笙表演 黄孝邦 摄
田间午餐 黄孝邦 摄
乌英小学旧貌 黄孝邦 摄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与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石漠化问题严重,融水总面积4638平方公里,山地就占到了85%,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而乌英是其中更偏远、落后的地方。据村干部说,水泥路1978年就通到了乡里,却迟迟到不了乌英。山上有木材,可销售也是个难事。他们还要扛着木头,翻过一座山,蹚过一条河,走4个小时的路到乡里去销售。运输成本太高了,比如一根木头50块钱,运出去的人工成本却要半头猪。
乌英人主要的生计是种地,但产量少,不够吃。混着红薯、木薯的杂粮粥,是苗家人最常见的饮食。他们的田地零零散散地分散于山间,有时候就是那么一小块梯田,乌英人无不视若珍宝。交通的不便,去田地干个活,来回两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常常带上易于保存的糯米饭、酸鱼等食物,煮一把山上的野菜,烧几条稻田里的禾花鱼,锯竹筒成碗,修树枝作筷,铺树叶为桌,午餐问题就这样在山间地头解决,千百年来形成了苗家独特的饮食文化。有时,我在摄影的路上碰到他们,他们会热情地邀请我共进午餐。天地为席,山间地头的午餐自有趣味。
苗寨妇女围炉烤火 黄孝邦 摄
一名苗寨妇女挑着桌子和米酒参加百家宴 黄孝邦 摄
在田间地头,在村口寨里,我时常见到乌英娘子军劳作的身影。青年男子外出务工去了,留守在家的乌英妇女们便顶了半边天,甚至更多。上山下田,抬石头,扛木材,修河堤,她们吃苦耐劳,不输男子;做亮布,酿酒,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孩子,她们温柔体贴,用爱温暖着家。
在乌英脱贫的路上,女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她们识字,学好普通话。受经济条件、地域环境、传统婚姻习俗等诸多因素影响,1980年代,全县女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在更早的年代,苗族女童上学读书的机会更少。因此,在乌英苗寨,出生于1970年代之前的妇女,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教育,那时候,只有男孩子才可以读书,女孩子要带弟弟妹妹、放牛放羊、种田砍柴,等等。如今,她们大多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日常生活中,她们大多被称为“XX迷”。“迷”,苗语就是“阿妈”的意思,前面的XX就是她们小孩的名字。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