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广智: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思考
石广智: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思考
孟冉
自摄影术传入中国,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为摄影创作提供着不竭灵感与素材,而摄影的多元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逐渐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二者的融合,不仅停留在客观记录层面,更渗透于文化赓续与艺术表达的各个肌理,吸引着一代代中国摄影师投身其中。在此方面,摄影家石广智深耕二十余载,以其创立的“丹青乳剂互助法”为基本,不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视觉表达的更多可能。
“丹青乳剂互助法”是石广智在199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直接摄影成像的创作技法。“丹青”在这里指绘画,“乳剂”则意指摄影胶片。“丹青乳剂互助”即通过二次或多次曝光,将绘画艺术融入摄影艺术之中。这种技法的优势在于:通过主体与陪体的巧妙融合,使画面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石广智早期的代表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地是以一种意象或情绪得以创新性地呈现与表达,如《花非花》《清风竹影》等系列作品。而他近几年创作的《写意古街巷》系列作品,则多了一层对文化传承的回溯与反思。
《写意古街巷》的拍摄主体—福州三坊七巷,形成于晋、唐时期,清至民国走向辉煌。青瓦白墙,石板深巷,坊巷纵横,曲径通幽;深宅大院高墙环绕,且装饰十分精美,极富地方特色。
但在石广智看来,今天的三坊七巷经过翻新改造与重建,几乎失去了原有的岁月痕迹。因此,他尝试通过“丹青乳剂互助法”,艺术性地再现古街古巷原有的厚重与沧桑。
围绕这一初心,《写意古街巷》系列作品在陪体色彩的选择、纹理的设计与情绪的表达等方面,都集中服务于主体元素的呈现,向观者展示出一个全新的三坊七巷。这种探索与表达,不仅是摄影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注脚,更值得每一位观者深思。
我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创作是从1999年初开始的。在此之前的20多年间,由于工作需要,我阅读了大量的美术和摄影作品,脑海中存储了丰富的图片和影像。因此,在刚开始从事摄影拍摄时,满脑子都是别人的摄影佳作。脑海中存储的信息越多,自然就知道什么东西人家已经画过、拍过。所以,我认为没必要再去重复他人,而是应该另辟蹊径。
在灵感突发之下,我决定通过多重曝光,把“丹青”(绘画艺术)和“乳剂”(摄影胶片)来个巧妙融合,探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摄影之路。于是,诞生了《花非花》系列作品,而它的成功也带给我诸多惊喜。我把这种拍摄技法总结为“丹青乳剂互助法”,此后乐此不疲。
相关阅读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