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时间里的人
藏在时间里的人
曾泽鲲
1990年,第一海水浴场。吴正中 摄
吴正中现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每天拎着相机走街串巷,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刚拿起相机一样。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未曾改变。他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尽量单纯,正如他这个人一样。他仿佛使出全身力气堵住与世界交流的通道,只留下摄影。他追求纯粹的专注,专注影像的每一个细节。
对吴正中来说,摄影是“无碍”的。他从不把自己固定在某个影像风格,也从不刻意地去改变什么,一切都仿佛是自然形成。从最早获奖的沙龙风格的作品《工地序曲》到长期实践的纪实类影像《小本买卖》《波螺油子路》《崂山大院》《老青岛》,再到肖像类作品《面具》,相机背后的吴正中,用摄影家袁东平的话说“如入无人之境”。他在南方创作的影像专题作品《候鸟》和《大沥人家》足以证明,在他眼里已经没有地域差别,真佛只说家常话。直至六十七岁完成的专题作品《老屋余温》,吴正中的影像从“三十而立”,走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常言“摄影是时间的艺术”,拿起相机的吴正中便藏在了时间里,他毫不关心自己的照片是否有价值,他把一切交给时间,笃定时间会成就这些照片。他需要的是回到内心,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个人立场尽情表达于其中,构建一个影像的桃花源,企图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装进去。那里面没有冷漠,没有愤怒,只有市井平民世俗生活的煙火气,生机勃勃。
1981年,27岁的吴正中从部队复员,回到青岛第九橡胶厂(双星集团),在工会宣传处工作。机缘巧合,他拿起了相机。除了满足单位宣传类工作需要之外,他更愿意将镜头对准胶鞋流水线最艰苦的“炭黑工”,拍摄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这一时期的摄影师吴正中在影像控制方面已经显现出了高超的天赋,特别是营造事物在画面当中的瞬间关系方面,吴正中深受布列松有关符号构成关系理论的影响,并在他自己的持续实践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对摄影语言的认知和自觉。
1985年-1988年,吴正中的摄影作品接连获奖。《工地序曲》获山东化工行业职工摄影比赛一等奖;《母女情》获中国日本联合举办《劳动与生活》摄影展金奖;《龙的传人》获得华东六省市摄影比赛一等奖。彼时的国人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初期红利,渐有丰富多样的精神追求。不少人摆弄起了相机,摄影行业也出现了大量以沙龙美学为标准的比赛。对于从小画画,早年在部队参加过美展,并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浙江美术学院进修学习过的吴正中来说,不论是用集锦摄影方法制作版画效果,还是在海滩上捕捉温情浪漫的画面,参与这样的摄影赛事并获得各种奖项,吴正中已经可以驾轻就熟,俨然成为个中高手。
相关阅读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