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美食 >

藏在时间里的人(3)

2023-04-27 09:34:27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藏在时间里的人,吴正中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人,正如他当初不满足于只拍厂里的宣传照一样。他很快意识到,图片故事这种体式本身较为集中的话题性,以及较为单一的叙

藏在时间里的人

吴正中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人,正如他当初不满足于只拍厂里的宣传照一样。他很快意识到,图片故事这种体式本身较为集中的话题性,以及较为单一的叙事逻辑,决定了它不可能形成一个更为丰富复杂的视觉结构,很难满足他通过摄影来对青岛老城区进行整体描述的企图。他开始在一个更大的格局和结构意识当中来观看整个青岛老城区,大量地拍摄这一区域内相关的建筑、街道院落以及在这一区域讨生活的平头百姓。

1996年-2002年,吴正中完成了两个重要的影像专题作品《波螺油子路》和《崂山大院》。“波螺油子路”是极具青岛特色的街道,顺山而建,上下起伏,十处转弯,路面用小青石块铺就,周围坐落着中西结合式两层小楼,西北段毗邻农贸市场,市井气颇浓。在吴正中眼里,这条路不仅是一条城区街道,也是他儿时滚铁环、打纸牌、打木头、跳房、抗拐的游戏场所。而“崂山大院”作为青岛市历史上最有名的棚户区之一,虽有“崂山”之名,却无崂山之美。大院用石块、土坯搭起的房子低矮拥挤,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三百多户人家一千多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当他得知横贯青岛东西的快速路建设将要拆毁“波螺油子”这条独具青岛特色的街道时,作为一个摄影师,他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改造进程,正在抹掉与他生命过程相关的那些痕迹。他能做到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影像记录和描述,为自己留下一份未来可以观看的少年记忆。

2000年,摄影评论家刘树勇在《中国摄影》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图像的社会学功能—从吴正中的老青岛说起》,对吴正中有关青岛老城区的影像记录予以梳理分析,并从社会学有关社区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摄影师如何通过照片来进行空间性描述予以详细的阐释。吴正中开始将“波螺油子路”和“崂山大院”的个案经验延展到有关整个青岛老城区的影像描述当中。他清晰有序的一条街道一条街道地拍:吴淞路、上海路、夏津路、武城路、陵县路……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地拍:广兴里、积厚里、永泰里、平康五里……继而登堂入室,深入居民家庭,寻找和捕捉那些百姓日常生活的绵密细节。

2010年,吴正中的《青岛变迁》获“徐肖冰杯”关注现实典藏作品奖,并被徐肖冰、侯波纪念馆永久收藏。他在不同时间站在相同地理位置,用相同的视角拍摄的有关老青岛城区的影像并置在一起时,时间的力量开始显现出来。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进程,视觉景观梦幻般的变迁,以及一个时代的急速推进,都一一凝结在这些朴素而坚实的照片当中,成为未来无法抹去的历史痕迹和城市记忆。

至此,从“小本买卖人”到“老青岛”,再到“青岛变迁”,吴正中用纪实摄影的语言完成了他对青岛老城区的人物描述、空间描述和时间描述,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富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关于这座城市的影像群。正如孙京涛所说:“经过七八年的努力,老吴也完全可以像阿杰宣布‘拥有了整个巴黎’一样,说自己拥有了整个老青岛—他记录了一个城市最有魅力的部分,记录了一个城市生命中最华丽的乐章。”

相关阅读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