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美食 >

价值与处境:纪实摄影与当代中国(10)

2023-04-27 09:35:27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价值与处境:纪实摄影与当代中国,对我自己的创作而言,恰好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纪实摄影的蓬勃状态和现在逐渐归于平静的境况。如果在1990年代拍摄纪实摄影算是赶时髦,那么在摄

价值与处境:纪实摄影与当代中国

对我自己的创作而言,恰好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纪实摄影的蓬勃状态和现在逐渐归于平静的境况。如果在1990年代拍摄纪实摄影算是赶时髦,那么在摄影变得非常多元的当下,从事传统纪实摄影就已经算得上一种坚守了。很多新锐摄影师和大量先锋性的创作尝试喷涌而现,一如1990年代纪实摄影的红火。而自己之所以还坚守传统纪实,正是因为对“价值”的执着。我内心深处总认为,纪实摄影的社会学意义和文献价值是其他摄影类别无法比拟和取代的。在更加多元的今天,或许这个话题略显陈旧,摄影的所谓分类和界限越加模糊,摄影的功能性也越发削弱,为什么还要讨论这份“陈旧”?因为影像背后的指涉与意涵永远指向“无限”,永远历久弥新。

一幅照片的解读,取决于观者的认知,当然也离不开作者的“引导”。有的创作者“以终为始”,从“观点”出发,以“论证”为过程,以“论点成立”为结束。还有的创作者却恰恰是“以始为终”,从视觉本能开始,不设主观限制地体察,把任何一个场景都看作是拍摄机会,传统纪实摄影的创作过程更接近后者。本次展览的作者吴正中,他的创作,在这两种方向中游刃有余,无论是驾驭创作,还是驾驭影像,都成就非凡,令人钦佩。以我个人创作的经历来说,1990年代拍摄的《黄河滩区》和前几年拍摄的《滩区故乡》都是“以始为终”的创作方向,从对故乡的情感所生发出的视觉触动为开始,以此为线,在坚守经典纪实摄影语言体系的同时,又在呈现方式和个人风格上做了探索与突破。1990年代的《黄河滩区》,是我尝试凭借传统纪实摄影还原一个客观的滩区农民的日常样态,之后的《滩区故乡》则从叙事转向视觉状态。经典纪实摄影语言体系还在,滩区乡亲生活的状貌还在,但有些场景的表达我在努力倾注诗意。

生活的深刻远超想象,我们熟悉这个存在,在留下视觉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这帧影像以后面对的观者是复杂多变、难以控制的,他们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也因此,解读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不把“纪实”囿于门类中,而只是看作一种手段,或许质朴甚至粗糙的影像才更具解读力。这也正是我所认为的纪实摄影的“价值”所在—在大家普遍倾向于精加工的情景下,留下更本真、客观的影像,为阅读提供无限性,才能历经弥新。

这个价值迁延出纪实摄影一个方向,那就是最终的结果是和社会发生联系,这就难免要探讨到传统纪实摄影师的“处境”—传统纪实摄影所面临的挑战,不光是表达上的挑战,作者对社会关注能力的挑战,还包括社会审美语境的影响以及生存压力。我读了很多学者的理论文章,但当进入到实操层面的时候,却发现理论和实操中间其实有巨大的鸿沟,如何去弥合这个鸿沟可能是很多摄影师的瓶颈。创作是一件极具个性化又非常浪漫的事情,而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具体和艰难的过程。在有确定的创作方向和合适语言的时候,要完成一个成功的纪实摄影项目,只需同时兼具两种极具反差的品格—灵动奔放和老老实实。然而当社会艺术创作的语境发生巨变,价值标准,审美标准,甚至市场标准都令人捉摸不定的时候,即便同时具备了灵动与老实,仍然会为外界的各种声音所困惑。我想我的困惑或许会代表一部分纪实摄影师的处境。

相关阅读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诗意自然的歌者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