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处境:纪实摄影与当代中国(2)
价值与处境:纪实摄影与当代中国
如果我们将“城市摄影”简单描述为主要反映的人在城市空间里的位置、状态,以及和空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几十年间“城市摄影”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变化。这还是与整个社会的变迁是一脉相承的。当整个社会趋向于疏离,摄影师作为个人去拍摄城市时,便不再关注同类,而去关注空间;或者说在这些影像里,人成为空间的末端附属品而不是创造者与主导者。
1997年,经过波螺油子路的苏娜。吴正中 摄
2013年,苏娜手捧小时候的照片,在旧址上拍照留念。吴正中 摄
在这些变化的背景下去看吴正中的摄影,便会发现:他正好在中国纪实摄影勃兴的时代见证了青岛30 余年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在摄影从集体意识走向个人意识的转折期,他又以一以贯之的独特风格打动人心、历久弥新;当摄影不断被当代艺术的浪潮猛烈冲击与洗礼,边界日益动荡模糊之际,他那质朴、真挚、温暖的影像,始终与普通人保持着最广泛的共鸣;时间的洪流使旧有的航道不断改向,现实语境、传播语境、评价语境都在不断巨变,而语境又在生产一个个标准,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它们既彼此抗衡,又互相消解。而吴正中,似乎在各种标准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他并不向哪一種标准刻意地靠拢,他一直坚持着他自己,也一直能够坚持着他自己。无论多元价值观如何冲击,他都坚守住了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
个人与社会之间“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吴正中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发。
第三、“价值与处境”的问题如何去理解、判断、应对?
“价值”本身是个变量,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处境”也是个变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时变量里也含有“不变”。就摄影而言,表达语言、传播语境、生产机制、评价标准,以及所面对的对象、题材,主体和摄影的关系,等等,都是会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的。那不变的是什么?就是那些能够抵御时间变化,永远不过时的东西。
1996年,《郭素爱》系列之一。吴正中 摄
因为上述那些变量,当下的摄影已经没有办法用一个单一的定义去讨论了,因为摄影本身已经变得不再只有一个样子、一种标准。你没有办法用一个价值标准去评价所有的摄影,虽然在十年二十年前可能可以。那时候,不同的人在一起聊的是同一个摄影。如今的现实状态,是各自的摄影,而且是同时平行存在的。就纪实摄影而言,今天的纪实摄影可能真的不再使用传统纪实摄影的语言方式了,也不再追随简单的人文关怀的目标和主题,变化已然发生,这是无法回避的。但你不能说纪实摄影就是过时了,恰恰相反,它正是方兴未艾。因为摄影的发展必然是要更新的,不能将语言方式等的必然更新等同于某种摄影的过时与否。
相关阅读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