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处境:纪实摄影与当代中国(4)
价值与处境:纪实摄影与当代中国
1998年,《滑板小子》系列之一。吴正中 摄
但媒体永远是追逐新的东西、变化的东西、快的东西,尤其是网络时代,每一个热点下一分钟就是历史,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都情不自禁地受到这种信息洪流的冲击和影响。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抵抗这种快速消费。媒体不能只追逐热点,永远在一个匆匆忙忙的追赶之中。在追赶的过程中,的确是需要时常停下来,重新审视一座城市,一个人群……摄影也一样,潮流一定是变化万千的,海量的媒体在推送着海量的图片,它总是要制造新的话题和关注度。你不能完全将价值和处境寄托在外界的肯定或否定之上,我们既要有拥抱一切变化的开放,又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我期待着更加丰富的摄影、更加丰富的世界,因为摄影家的脚步从未停止,人类探索的边界还在继续!
通览摄影史,“真实描摹”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比如,“照片乃是现实的等价物”就被罗兰·巴特认定为“此曾在”。而到了安德烈·胡耶那里,他却对此持否定态度,他并不认为摄影与它对应的现实之间是透明的、直接的关系。实际上,这种争执的背后是西方哲学转型的一个小小的表现。在柏拉图以降的本质主义哲学体系中,“真实”这个本质是先验的。而在非本质主义哲学面前,“真實”就是被建构的了。按照乔治·莱考夫的理论,对摄影真实性的否认,恰恰是在同一个语言框架中对它的反向确认,甚至强调。因此,承认也好,否认也好,对现实世界逼真的记录正是摄影安身立命的根本,摄影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任何其他艺术门类都无法比拟的。而摄影中所必然包含的“真实性”基因,只有在一套长期形成的逻辑语境和普遍认可的机制下展开讨论才有意义,吴正中的摄影也不例外。
吴正中对青岛这座独特的城市梳理式的影像记录堪比法国上世纪20年代的摄影大师尤金·阿杰。但是吴正中不同于尤金·阿杰。我们说青岛独特,是因为构成青岛的城市核心不同于国内其他那些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青岛的城市核心是与生活和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这是青岛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也是青岛人的骄傲。但是,由于青岛的快速扩张和商业化驱动,它自身便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正是左右互搏让这个城市看起来充满了超现实。吴正中的不同首先在于青岛与老巴黎的不同。因此,阿杰对老巴黎充满了温情,而吴正中则对青岛五味杂陈,这种情感的内在纠缠让吴正中的影像脱开了阿杰的单纯甚至单一,从而变得更为复杂,更为执拗,以及更为自相矛盾。这样的影像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已经不能用透明或直接来描述,摄影家与他的影像之间、与他的城市之间也不再是一种线性关联。阿杰可以自豪地说“我拥有了整个的巴黎”,吴正中能,但也不能,因为情感的复杂性在现实的复杂性面前简直不堪一击,个人能量在时代大势面前简直不值一提。但是,这恰恰衬出老吴摄影的价值:他以他自己的名义爱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甚至,正如《卡拉马佐夫兄弟》所宣称的,“要在人的罪中爱他”,这种超越的爱才能为他的摄影铺上一层真诚和厚实的底色。
相关阅读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