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
洪磊
歙县深渡镇漳潭村(2017.12.17) 汪远强 摄
汪远强一再强调,他是以新安江作为一个主题线索,完成对徽州一次类似乡愁的摄影项目。而我看汪远强的照片,如日记,散淡、无目的、无意义,更是失却了主题,仅仅是些词句片段娓娓道来,如诗如诉,诵念着他还乡的渴望。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这是南北朝沈约写新安江的诗,诗人笔下这些感叹时光的词句,甚至有人认为与爱情有关,我看未必。通观全诗却是一片清丽,于山水间的清怨。这样的方式,如果转换成照片的话,也许仅是明信片效果。汪远强拍风景,似乎不在于清怨,而在于回望。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批评家柄谷行人提出“回望”概念,分析夏目漱石时代的文学对古人“回望”的状态。同一时期,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写中国文人有对过去文化的“追忆”情怀。“回望”和“追忆”,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回望”是回头远远地张望过往( 历史文化) 的景致,然而“追忆”则要在集体记忆里撷取材料,想与古人同在。汪远强自小生长在新安江边的山里,十几岁从山里出走,而在今天,再回去拍摄,不是假借“山水”概念拍照,而是出于个人对家乡风景的眷恋,是他个人对他自身历史往事的回望。
汪远强拍照片,出于他的自觉自愿,他有一条江的内心图像作为先导,而具体的工作,则是他漫不经心地观看。他的片比很大,每天清晨他便出门,目的却似有似无,不过他总会开车驱向大山深处。大约从2014 年开始,这逐渐地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所幸,汪远强选择拍摄的新安江,悠长两百多公里,沿岸恰恰仍保留着古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回望《诗经》般古朴的生活,汪远强回望自身历史的同时,恰与沈从文的意图不经意地相似,他的日常拍摄与文学名著的相同之处让人折服。《歙具深渡镇绵潭村(2019.12.4)》,这张照片,可以和《湘行散记》第五篇类比,抑或可以作插图。且看这个时间点,他们两人都是在早上8 点多,遇见的情景。我甚至恍惚,汪远强这些拍摄,是不是在给沈从文的文字作注脚。
新安江的点点滴滴,可以是汪远强爱的忧郁的終结。以“在水一方”来描述,且意味无穷。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这是琼瑶为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在水一方》写的插曲,上世纪80 年代风靡一时。此歌是对《诗经·秦风·蒹葭》全文有漏有余的现代翻译。黄德海评价道:“歌词有意无意去掉了围绕这首诗的题旨争论,忽视了容易引起歧义的字词,把这诗坐实为情诗,又大胆地将‘伊人’对应成了‘佳人’。琼瑶所跟从的‘五四’之后的解诗者,即便抛开旧解,把这首诗看成‘相爱者之词’,却也保持着清醒的分寸,并未确定歌诗者是男是女,如余冠英《诗经选》所写:这篇似是爱情诗。男或女词。诗中所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霞水还未曾干,诗人来寻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