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片社:打造中国一流影像数字化服务平台(4)
中国图片社:打造中国一流影像数字化服务平台
“老”技师萌生的“新”点子,不仅为中国图片社高清数字化项目降低了成本,也为这项事业的后续拓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而这正是中国图片社从上到下重视高质量发展所结出的硕果。
今年,中国图片社迎来了她的70岁生日。回首过去,中国图片社由石碑胡同那个简陋的手工洗印房发展成为拥有世界一流设备和人才、影响力跨越国界的集团化运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正是因为这一代又一代中国图片社人的“工匠之心”,铸造了企业通向辉煌未来的发展之路——而这终将会留在中国图片社最宝贵的基因中。
为此,《摄影世界》杂志社总编辑助理朱一南专访中国图片社原副总裁、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袁满。
中国照片档案馆是唯一的国家级照片档案馆,保存了大量党和国家历史上重要节点事件、重大建设成就、社会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沿着历史的时间线留下来的影像瞬间。早在1999年,新华社就启动了最早的数字化项目,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照片的扫描数据量都比较小,在今天看来无法满足日常发稿和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因此,现在再次启动高清数字化项目,是新华社党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远见卓识。
新华社党组将这一重要的政治任务交给了中国图片社,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中国图片社从2019年开始立项,2020年开始论证。2020年6月4日,中国图片社完成购买飞思设备,中国照片档案馆数字化项目正式启动。
这些年,很多国家大型展览,比如《辉煌“十一五”》大型图片展、“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的陈列内容都用到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历史照片。所以说,这项工作的立项是基于新华社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和国家重大主题展览的需要。
朱一南:高清数字化项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照片档案馆保存最早的底片是1892年的,大量底片都具有唯一性,可以说它们属于文物。每次调用都容易对文物造成损坏,而在高清数字化扫描之后,底片可以进行封闭管理。这样,无论是媒体发稿使用,还是大型展览的制作需求,我们只要调用相应的高清数据文件即可。这样,既能将底片文物重新“盘活”,又对底片文物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
其实,这些年陆续有一些单位找到中国图片社,希望将自己单位的一些照片、文件等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扫描。我们发现,市场上数字化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比如全国各类各级档案馆有四千多家,还不包括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地方志编纂室等,他们都有相似的需求。所以说,我们这次立项以及成立相关工作团队,是完全符合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的。在这项工作中,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科技含量也体现了中国图片社在数字化产业升级上的决心。
相关阅读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