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美食 >

投向长城的目光

2023-04-28 09:09:16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投向长城的目光,陈晓琦 维克多·雨果曾经这样形容巴黎圣母院:“这个可敬的建筑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对于中国

投向长城的目光

陈晓琦

维克多·雨果曾经这样形容巴黎圣母院:“这个可敬的建筑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对于中国人而言,长城也是如此。

按照史学界多数人的看法,筑长城抵御外敌侵入,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从那以后又经过了众多诸侯国和多个朝代的修筑,长城的长度越来越长,规模也越来越大。秦、汉、明,作为修筑长城最多的三个王朝,每个朝代的修筑长度都超过了5000公里。按201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中国历代长城遗迹总长度是21196.18公里,其中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总长度近9000公里,今天我们所说的万里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

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体系结构最为完善的国防工程。它的功能重在御敌,建筑和使用都服务于战争。《孙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也,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争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中国两干多年的金戈铁马历史,让长城不仅承载了历朝历代与民族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的命运关注,也铸造了长城的國家地位和精神意义。

“长城”一词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说:“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可见当时齐鲁两国是以长城为边界的,并且长城也是两国重要的地标。南北朝时,刘宋大将军檀道济功高震主,遭宋文帝猜忌加害,临刑时愤然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耶。”可见,在南北朝时期,长城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军事设施,具有了国家层面的象征意义。陆游诗《书愤》中写道: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里,长城是御敌卫国的精神意象。1644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长城失守,朝代更替,长城对于国家重要意义的例证再添一笔。清代,康熙不修物质的长城,却着力修筑精神的长城:“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众志成城”是对长城象征意义的精辟概括。纵观中国历史,不论是城在国在、城失国亡的史实,还是历史人物论述长城的观点,都汇合在长城的内涵之中,成为长城历史的一部分。

从历史上来看,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下会有更加充分的彰显,但长城作为一个深入人心的国家与民族的象征符号及其精神内涵的真正确立,应该是在近代才得以完成或者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晚清以来,国家积贫积弱,面对强敌屡战屡败。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极大地激起国人对一个能够抵御外侮、坚不可摧的力量的向往,于是长城作为承载这种力量的象征意义得到了新的升华,并在抗日战争中达到了顶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华北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就是在长城一线展开的。1933年1月到6月,中国军民重创日寇,史称“长城抗战”。“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长城成为一种“国家叙事”。

相关阅读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