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江的可能(2)
一条江的可能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热闹的当代艺术丛林中,所谓“现代国际风格”正在以一种带有强迫性的世界“共同语”取消了地理差异、民族差异,以及艺术标准的差异,而代之以一种基于单一时间分割的编年体例。时间总是在加速,总是在迫使人们自问:我是否落后了?在这种“共同语”的加速器催促之下,当代艺术在“作品的贫乏和评论的泛滥”双重夹击中疲态尽显。所谓“创新”只是一种修改性的重复——真正的可能性到底在哪里?
当我们都流利地说着一口“世界语”时,反而忘记了母语应该怎么说。打破地域、文化隔阂当然是进步的,但是也把很多不该消除掉的差异与独特一同泯灭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成为人类世界诸多纷争的原因。
弗朗西斯·福山将此概括为:“在当代世界,我们看到一种奇怪的双重现象:一边是普世的大同世界的胜利,一边是各民族依然存在:一方面现代经济和技术以及理性认可作为世界惟一的统治合法性基础的理念在普及,使人类不断地同化,另一方面到处都在重新确定(至少在政治层面上)抵制这种最终会强化人民和民族之间隔绝的文化价值。”
事实上,全球化本身是各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存在的过程,是文化差异、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过程,它的目的不是文化的单一化、一元化。全球化决非一个消灭文化差异、世界文化同质化的过程:而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一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另一方面差别越来越大。即全球化必须以多元文化为前提,但这种多元化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同时包含着“普遍性的特殊化”和“特殊性的普遍化”的双重过程。
而本土化亦决非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代名词。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在不断创新中保持和巩固自身的过程。因此本土化也不是一种静止、凝固的存在。相反,本土文化的异质性、多样性、优越性必须也必然在开放中保持、在冲突中成长、在兼收并蓄的同时独树一帜。
以母语讲好自己的故事,以世界语传播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本土化,是全球化的本土化,也是本土化的全球化。二者的融合发展,才会真正消弭人类社会由此产生的矛盾与分裂,才会使每一种“可能性”都因能呼吸到平等、充分、健康的空气而焕发勃勃生机。
如同韓江,此刻在镜头中展现的十种可能性,其实是它无穷的可能性的提炼与浓缩。十位摄影家与它的因缘际会,恰是一份对此充满雄心与诚意的答卷。相信同道者读之思之,必会神交于相,默契于心。
汕头摄影群体,作为广东摄影的新样本,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日趋成熟的专业建构,使得他们既有独特的过去时,也有独特的进行时。更重要的是,汕头群体有着强烈的突破自我、更上层楼的意志与愿望。他们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妄自菲薄,而是脚踏实地、立足本土,深谙本土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与此同时,他们主动学习,锐意求变,不断推陈出新、砥励奋进,以异彩纷呈的作品与深刻务实的思考成就着属于自己的一番气象。
相关阅读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