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底色 续写峰会大赛新篇章(2)
以创新为底色 续写峰会大赛新篇章
评委水平的高低对比赛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华社新闻摄影编辑部副主任兰红光和新华社体育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周杰的一致推荐下,国际知名体育摄影师鲍勃·马丁同意担任此次摄影大赛的评委会主席。刚刚卸任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总监的安东尼·埃德加、塔斯社摄影部主任格里戈里·杜科尔、今日俄罗斯摄影部主任亚历山大·施托尔、美联社摄影部副总监坎帕·丹尼斯、共同社图片视频报道局摄影部副主编网裕子、德新社摄影部主任佩尔·格里姆、盖蒂图像公司美国首席体育摄影师埃兹拉·肖等担任评委。新华社则派出除兰红光和周杰外,中国图片集团副总裁黄文和新华社新闻摄影编辑部总编室主任王建华担任评委。最终,比赛拥有了一支由17名国内外知名体育摄影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群星荟萃的评审委员会。
因为疫情原因,评审只能线上进行。如何在不能面对面沟通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所有工作,特别是评审工作?如何让参赛者在几分钟内顺利完成投稿工作?如何让评委在两个小时内,不用咨询任何技术人员就可以独立完成一轮评审?这些都是组委会从一开始就致力解决的问题。新华社的外事局、摄影部和新华网、技术局从无到有建立起了投稿和评审两个系统,从使用者的感受出发一遍遍地打磨。最后在评审过程中,共同社、欧新社评委都给组委会写邮件告知评审系统使用顺畅、方便。
从组建评委会开始,组委会就积极协调评委们的工作:评审期间正值印度新年,印度教徒报评委因回老家错过了投票时间:美联社摄影部副主任总是不能及时进行线上评审,他要求组委会每天一封邮件提醒他,但是就是在每天提醒的情况下他还是错过了其中一轮……这样的情况很多,确实给组织者带来了困扰,但是考虑到新华社本身就是世界媒体峰会秘书处和他们所在机构与新华社的友好关系,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组委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评审期间,组委会召开了三次评委视频交流会。随着视频会议的召开,评委与组委会工作人员变得熟悉起来,最终,连之前提出各种疑问的评委也对组委会的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评审结束,评委会主席鲍勃·马丁由衷感慨此次评审的不易:“评审本来应该是大家坐在一个房间内一起讨论的,现在却只能通过邮件、通过视频、通过电话进行。感谢组委会的组织工作,让我們顺利完成了评审。”
在众多的参赛者中,组委会联系最多的是进入终评的参赛者。在联系过程中,组委会发现这些身处世界各地的摄影师都在敬业地工作。如获得动作单幅提名奖的塔斯社记者谢尔盖·博比列夫,一连数天联系不上,而评委又在催要照片原图进行鉴定,后来通过塔斯社外事局了解到他在新冠疫区采访。组委会再与其联系时特地对他表示了理解与慰问。获得故事单幅提名奖的安德烈·沙兰是一名俄罗斯自由摄影师,他长期在极寒地带拍摄,所处地经常没有信号。在回复组委会的第一封邮件中,他一副脾气不太好的样子。经过数次沟通,他在给组委会的信中写道:希望理解他所处的艰难环境:感谢组委会举办这样的比赛,希望大赛能够继续举办下去,能够继续从世界各个角落搜集到有创造性的照片,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看我们所处的世界。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