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的呈现与文化的浸润(9)
风景的呈现与文化的浸润
鲍利辉(大理国际影会艺术总监):
这两年,庄跃成主任在浙江美术馆举办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在摄影成长方向和选材方向,做出了标杆性的东西,这非常值得我思考和学习。另外,王达军30多岁时就已成名了,现在还在孜孜不倦的创作,把自己的内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个太难了,这让我发自内心地尊重王达军老师。
庄跃成(浙江省台办主任、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组委会主任):
首先感谢大家对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大力支持,感谢王达军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精彩的作品展览。
我想讲的,其实是这次活动主题:文化。
余光中先生1972年所写的《乡愁》,在写作方法上没有什么技巧,就是有韵律感的大白话,但是为什么这首诗在两岸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因为它表达了一个主题:家国情怀。诗中写到的“邮票、船票和坟墓”是家事,写到“一湾浅浅的海峡”,就由家事延伸到了国事。这种家国情怀就是中华文化的底色、底蕴。
这让我联想到艺术品,虽然也有孤芳自赏,给某个人看的,但是绝大多数的艺术品, 应该是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的,是能够在大众心中引起共鸣的。这样,大众才会对这个作品赋予高度的认可。而打通大众审美心理的很重要的一把钥匙就是文化,文化相通是引发共鸣的关键。所以,我觉得影像作品要进入到艺术领域,特别是要成为艺术品的时候,让人觉得值得收藏,让人愿意收藏,一定要在文化层面上有所追求,在文化层面上进行雕琢。王达军在对道家文化进行一番沉浸式体验后,再回过头拍摄自然景观,立意、视角、风格等都产生了变化,我们从中不仅看到风光再现,更看到了文化的浸润。
相关阅读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