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影像推动两岸的交流(2)
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影像推动两岸的交流
讲到文化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展开谈一下。文化是海峡两岸连接的非常重要的纽带。海峡两岸同文同种,根在文化。台湾有几个文学作品,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一个是余光中先生1972年所写的《乡愁》这首诗。整首诗虽然用的是现代诗的表现手法,但是他骨子里头是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他前面讲的是家里的事,但到最后一下子升华到了国的事。这种“家国情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世界上其他各种文化,中国是最强调把祖国当作自己母亲的。“祖国啊,母亲”这样的文化其实是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当中的。你看余光中整首诗,虽然很直白,但骨子里头透露出的是中国文化的底蕴,一直打动着海峡两岸读者的心。所以文化的交流是有生命力的。
楠溪晨曲 郑晓风 摄(选自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之《光影瞬间·映像两岸》摄影作品展)
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于右任先生在1962年所写的《望故乡》这首诗。整首诗的遣词造句都在用典,仿佛是吟诵《楚辞》《敕勒歌》。更为重要的是,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因此,我个人觉得从文化的视角去做影像的交流,会比纯粹的技术或是艺术层面的交流更有意义,也更有深度。同时,它更容易唤起大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毕竟,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大家都生活在中华文化的熏陶当中,身上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所以,这种源自内在的交流更能够打破外在的一些干扰,实现交流的畅通。这也是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侧重“借助影像进行文化交流”的根本原因。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点,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和包括之前我们举办了三届的“浙江台湾合作周摄影作品展”都是在中国顶级的艺术展馆——浙江美术馆举办的。摄影是一门艺术,摄影作品作为艺术作品是要進大雅之堂的,这毋容置疑,这也是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一个特色吧。
刘欣:人们的交往、文化的交流有众多的媒介和方式,为什么选择“影像”来进行海峡两岸的交流?
庄跃成:这里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有渊源。1948年3月,郎静山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摄影学会。1953年,迁居台湾的郎静山先生重新组建了中国摄影学会(台湾),并担任了20多届理事长。仅从这种延续和传承上来看,海峡两岸的影像文化有一个天然的连接纽带。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说,郎静山先生祖籍浙江兰溪,那么我们浙江和台湾这种影像文化的渊源就更深了一层。郎静山先生在西方摄影文化盛行的时候,他创造了集锦摄影,采用中国画写意的手法来进行摄影创作,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郎静山先生就是在世界大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所以,海峡两岸的影像文化交流是有渊源的。而且这种渊源现在得到了延续。浙江摄影家吴宗其先生被上一届中国摄影学会(台湾)授予终身成就奖,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进行授奖。中国摄影学会(台湾)的理事长给我们这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发来贺信,同时委托我们给吴宗其先生颁奖。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连接。
相关阅读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