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影像推动两岸的交流(4)
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影像推动两岸的交流
刘欣:您为首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主推展览撰写了《创造影像的审美价值》一文,又为今年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主推展览撰写了《提升影像的审美境界》,您谈到“摄影的西方语境”问题,谈到“用中华文化思维创立了‘集锦摄影的郎静山先生的贡献”,谈到“中华文化的天地人合一思想”,谈到“致中和”“中庸之道”“艺术的二致性”,等等,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您在考虑“摄影审美的东方语境”或者说“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问题?
庄跃成:所谓“摄影审美”,其实就是艺术创作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比如:西方油画强调写实,而中国画则注重写意,讲究留白,创造一种空灵的效果。这种空灵,其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道家文化的一种审美情趣,是中华文化审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这是与西方油画有所不同的。
中华文化具有5000年的历史、5000年的积淀、5000年的传承,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但这勃勃生机,需要你达到一定的修为之后才能悟到。这是一个漫长甚至是有些艰难的历程,你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实践,周而复始,不断向前,你的修为、你的境界才會提升。这种境界的提升,会直接反映在你的艺术创作之中: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通俗地说,你拥有了独到的眼光,而这种“独到”是来自于你的修为,你对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感悟和积累。所以,我个人觉得,中华文化的审美价值观是会影响未来的影像艺术创作的。这便是我所考虑的“摄影审美的东方语境”“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的要义所在。
要如何解读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试着理解。当下,风光摄影爱好者与旅游者似乎有了更多相同之处:都是去那些风光秀美的地方,我们去摄影、去创作,你们去旅游、去拍照。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对旅游者介绍景点最典型的语言是:这个石头“像不像”大象、那个山“像不像”老人……对于景观的诠释很多都是基于“像不像”。而摄影的审美不是这样,如果只是拍出了“像不像”,那这只是拍留念照。但是当他用这个景观的某一个侧面或者是某一个抓取的瞬间去表达他心中感受的时候,那就已经超越了留念照,进入到了艺术创作层面了。而这种超越的水平是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作支撑的。这正是我对于“摄影审美的东方语境”“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最深切的期盼。
黄山合掌峰 杨绯 摄(选自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之《光影瞬间·映像两岸》摄影作品展)
我不否认,我想广泛传播“摄影审美的东方语境”“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这其实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文化。我在两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展览序言中都写到了“中华文化有力量”。文化其实是与国运连在一起的。当国家积贫积弱的时候,即便是拥有5000年的文化照样挨打。现在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挡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我们每一个摄影人也都有责任来弘扬中华文化。怎么弘扬?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咱们的摄影创作中多一点文化自信,多融入一些“摄影审美的东方语境”“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在这一点上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相关阅读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