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山镇变迁:今非昔比的户外天堂(2)
四姑娘山镇变迁:今非昔比的户外天堂
从2005、2006年起,当地人开始陆续地接到一些外地打来的电话,希望他们能作为向导,带领一些顾客攀登四姑娘山的大峰或二峰。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来四姑娘山攀登的顾客还不多,他们大都保持着来到这里寻找当地人作为向导的传统。如果不是农忙时节,当地人便会抽出两三天的时间,带领顾客进山攀登,平均每次进山能挣几百元。据说在更早的时代,当地人甚至愿意免费背负物资。
而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四姑娘山的商业登山模式逐渐成熟,开始有商业登山公司带队前来攀登四姑娘山的大二三峰。那个时候的四姑娘山颇有国际范,在这个不大的镇上时常可见从欧美国家远道而来的登山徒步者。
来攀登四姑娘山的客人多了,但起初游客却仍十分稀少,也许,交通不便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一条土路从成都通到了日隆镇,在此之前,从这个偏远山村到成都的唯一方式是步行。牵着马帮翻过巴朗山,要三天三夜才能从长坪村走到都江堰。这条不宽的土路,第一次让现代的交通工具进入到了这里,虽然彼时即使坐车也需要八九个小时。2003年,这条土路被翻修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一条翻越巴朗山垭口的水泥路。此后的十年中,不断增多的户外爱好者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2014年,日隆镇正式更名为四姑娘山镇。两年后,巴朗山隧道的竣工成为了四姑娘山镇户外运动蓬勃发展的开端,这条近8km长的隧道将成都到四姑娘山的时间由六七个小时缩短至三四个小时。交通便利了,游客便也多了,四姑娘山镇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除了著名的“长穿毕”徒步,到了攀登旺季,不论大峰还是二峰,凌晨三点的大本营里总会有数不清的闹钟铃声一致响起。睁眼望去,成群结队的头灯已经将大本营照耀得亮如白昼,排着长长的队伍缓慢向山顶移动。场面之壮观,不亚于珠峰南坡攀登者排起的长队。
除了登山徒步,这里丰富的山地资源还引来了各路户外玩家。
跃马是一名山地车爱好者,在人山人海的四姑娘山镇,他那辆Santa Cruz软尾山地车架(软尾:后上叉与车架之间为减震装置)在汽车顶上格外显眼。2007年,《骑行家》杂志上一则成都飞越车队速降大峰的文章让他知道了四姑娘山——几个年轻人扛着十几公斤重的速降山地车登顶了四姑娘山大峰,然后骑着山地车在崎岖的山脊上飞驰而下。这激发了跃马的兴趣,但是彼时高一的跃马还是个新手,显然还不能挑战大峰速降。今年,他带着自己的山地车辗转来到了四姑娘山镇,联系了向导,推着自己的All Mountain山地车一路走到大海子,露营一夜,随后酣畅淋漓地从大海子飞驰而下。“既然要玩山地车,就要真的到山里去骑嘛。四姑娘山这里比其他地方宽松得多,推着车进去他们也不会拦着你。”跃马说。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