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之死(4)
冰川之死
James将这一切摆在世人眼前,而有些人选择事必躬亲,守护冰川。
03守护冰川的人
Emma在年宝玉则做志愿者的时候,还在上大学。
年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是一个成立于2007年的民间组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记录,其项目涉足之广,包括冰川监测、野生动植物的监测、以及水文环境的监测和记录。不过对冰川的记录工作则开始得更早。2004年起,牧民勒旺每年8月都会择机进山,这是每年天气条件最适合上冰川的时期,勒旺便单枪匹马,带着相机脚架和简单的露营装备,只身前往冰川,在固定位点对年宝玉则主峰脚下的冰川拍一张照片。用GPS记录冰舌末端的位置,并用丙烯颜料在巨石上记录下当时的日期,年复一年。
同一时期,青藏高原上也有其他的牧民在进行其他项目的监测工作。2007年,牧民们正式成立了年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年措),协会的规模说大不大,却也说小不小。常驻的工作人员不过寥寥三四人,可一旦组织起活动,自发前来的牧民和僧人便可几十上百。勒旺仍然负责年复一年的走进冰川,记录着它的变化。几年前,年近50的勒旺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年轻的牧民巴德,巴德所住的地方离冰川更近,他的体能也更好,记录一次可以将先前的三天两夜缩减为一天一夜。不过勒旺并没有离开,他仍然住在原来的地方,为巴德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
Emma是在2018年参与的年措的冰川监测活动,由于经常在青海地区活动,Emma认识了当时同在青海地区活动的户外摄影师欧阳凯。这次活动,两人一起跟随年措进入了冰川。多年来,年措的成员们一直用传统而简陋的穿戴进入冰川。有过冰川行走经验的人都清楚,如果不穿冰爪也不结组在冰川上行走是什么感觉,即便是橡胶再好的鞋底,也不可能抓住光滑的冰面。据Emma所知,以前年措的成员也不是没发生过掉进冰裂缝的情况,他们只有一种功能类似冰爪的简陋设备,用绳子把两三人连接在一起,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完成著监测冰川的工作。好在2018年,Emma在网上购买了几副便宜的冰爪带给了他们,欧阳凯也从The North Face那里得到赞助,给他们带去了一些装备。
2018年的这次冰川监测活动与以往略有不同,他们选择了一条穿越线路,从山谷西边的巴德家进入山谷,出山的地方,便是牧民勒旺居住的地方。为此,出山时勒旺还特地赶着马匹来迎接队伍。从进山到出山,他们共在山里待了4天3夜。驻扎在冰川上的夜晚,帐篷外狂风在山谷间呼啸,海拔5000米的寒冷透过薄薄的帐篷侵入每一次呼吸,透过监测队员们的睡袋。然而就在这刺骨的寒冷中,有一种声音却让人更加不安,那是流水的声音。成千上万年积累的坚冰融化,在看不见的冰川深处切割出一条条暗河,一部分流向长江,另一部分则注入黄河。
相关阅读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