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者:马克-安德烈·勒克莱尔的一生(5)
登山者:马克-安德烈·勒克莱
对比两年前在国内上映的《徒手攀岩》,虽然同是无保护攀登,两部影片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功成名就,扬名立万,走上奥斯卡红毯;一个默默无闻,隐于山野,最终魂归高山。乍看,貌似两人在做同样的事情:都自称 “Climber”,都是杰出的登山家,都是无保护攀登。
不同的是,Alex Honnold只在岩壁上进行无保护攀登,虽也有菲茨罗伊天际线这样壮观的阿式攀登成就,但一旦脱离条件理想的岩壁,Alex很少游走于能力的極限。而Marc则是一个一直游走在能力极限上的攀登艺术家。
如果一个人一直试探能力的边界,终有一天他会踏过那个边界,而对于独攀者来说,越过这个边界,就是死亡。
Marc从小便熟悉高山环境,对于攀冰、攀岩、干攀、混合攀等各式各样的攀登方式烂熟于心,他更熟悉山的性情,什么时候有雪崩的风险;什么样的岩石容易崩裂;甚至什么样的云是风暴来临的迹象。他在高山的环境中极为放松和自如,也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正因如此,任何一点差错都会致命。就像疯子与天才,仅一线之隔。
“如果你坠落身亡,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是个傻子;如果你成功了,你是万人敬仰的英雄。但事实是无论成功与否这仍是同一个人。”Alex如是说。然而登山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是矛盾的,也是平和的。它繁衍出了各类攀登运动,也融汇了所有攀登运动;它既追求风险,也追求安全;它既是无意义的,也是有意义的。
有人在山上追名逐利,也有人在山上只求内心的平静。
或许Marc-Andre Leclerc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并不是一次次令人瞠目结舌的绝壁独舞。而是让人们知道,凭借一颗富足的内心,即使贫穷,也可以活得纯粹。
Marc-Andre Leclerc 1992-2018
相关阅读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