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帐漫谈(5)
塔帐漫谈
调节
调节就是将不整齐的地方对整齐,让不受力的地方吃上力,将不饱满的地方变饱满,调节过程需要随机应变。由于下钉时没有参照,加之营地地形不一定理想,初步搭建很难精准地还原帐篷剪裁设计的理想形状,调节的过程其实至关重要。
首先整体观察塔帐形状是否有明显歪斜、扁塌,例如底面积长方形搭成了平行四边形。如果没有大的差错,就可以进行细节调整。地钉位置明显有偏离时,就应该重新在正确位置下钉。配合撑杆长短的调节,让帐篷表面紧绷、饱满,这样受力就能均匀、平衡地分布在帐篷表面上了。
如果帐篷表面出现褶皱、塌陷则意味着塔帐并没有搭好,需要进一步调整撑杆和地钉。因为尽管帐篷暂时立了起来,但是极为不稳固,一阵风吹草动或者摇晃拉扯,就会使帐篷倒塌。即便在无风环境,这样的搭建也会大大压缩帐内的使用空间。
搭建完成后,并不意味着什么也不用管了,塔帐仍然需要你的时刻照料。由于尼龙面料本身的弹性,以及布料被雨水或结露打湿后会变潮松垮,这时便需要再次将帐篷拉紧绷直,特别是入帐睡觉前一定要确保帐篷处于饱满状态,除非你想体验美梦中途被帐篷拍脸打醒的感觉。
总而言之,搭建塔帐不能怕麻烦,要耐心反复调整到最完美的状态。
以柔克刚:塔帐的特点
与常见的交叉杆圆顶帐篷相比,结构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一些特征上的不同,这些特性既吸引人们尝试使用塔帐,也是初次接触塔帐的朋友容易忽略的地方。
重量与空间
由于没有帐杆、外帐可单独使用,塔帐在重量上往往有一定优势,这一点对于追求轻量化的玩家来说很有吸引力,是塔帐的卖点之一。
重量和空间有时就像硬币的两面,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塔帐上方收小收窄,底部帐壁倾斜角度大,再加上竖立在其中的撑杆,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尤其是那些追求极致轻量的小塔帐,躺下时帐篷可能离脸部很近,略有压抑感,而相同底面积的交叉杆帐篷空间感就要好很多。
因为这个原因,塔帐要么通过剪裁设计拓宽使用空间,要么就将帐篷整体做大,可这些做法只是在很有限的程度上解决问题,或者又使得重量提高了,以及扩大的占地面积让塔帐对营地更加挑剔。
抗风性
良好的抗风性一直是塔帐引以为傲的标签。塞翁失马,空间上的劣势此时转化成优势,塔帐的流线型结构和相对较小的迎风面积为它的抗风能力打下了基础。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