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哀牢山4名地质调查者确认遇难 绝境中我们该如何自救(3)
科普哀牢山4名地质调查者确认
·第七步:放火烧山
这个很难,很可能把自己烧死,还有可能把救援人员一起烧死。自救第一步就是分配食物。
其次你会有很多顾虑,比如万一你真的被救了,但山火损失严重,甚至造成了他人伤亡,你需不需要负责?何况遇难的4人曾经是军人,这一心理关更难过。军人,哪怕是退伍军人,对集体利益的考量,也会比普通人想多一层。
以上四和六,4人地质队是没有的。七步走完,发现根本没用时,我们就会展开自救。
4人虽然带了一天半的食物,但他们的遗体旁边,还剩下了大半,目前得到的信息是:4人共剩下了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能剩下这么多食物,有两种可能:①4人经验丰富,知道不能—下子把食物吃完,需要留下慢慢分配,做好几天内走不出去的准备。②4人从失联到死亡的时间很短,没来得及吃完这些食物。自救第二步就是保暖,避免失温。
4人除了雨衣,所穿(带)的衣物,如下:
小张: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
小杨:迷彩服+保暖内衣
小张2:迷彩服+保暖内衣
小刘:羽绒服+冲锋衣
单纯从冲锋衣,迷彩服+保暖内衣这样的描述,很难判断4人衣服具体的保暖系数。其中,只有小刘是羽绒服+冲锋衣,相对保暖一些。但这些衣物实际保暖效果如何,无法判断。不同材质,不同品牌,不同价格的衣服,保暖性差别巨大。
很多人责难说,他们准备在山上过一夜,却没带帐篷和睡袋。这点可以用于户外人士,对于常在本地打滚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比如一般在山上只过一晚的猎人,也不会带帐篷和睡袋。大都是裹件棉衣,或者点一堆篝火凑合一晚。又不是第一次去,不会像大家想的那样准备那么齐全。
从4人的装备看,应该是有点火取暖准备的。因为带了一矿泉水瓶的汽油,还带了香烟,估计也少不了打火机,说明生火取暖不难。至于到底有没有生过火,目前不得而知。如果生过火,失温的概率理论上比较小。
如果没生火,他们的衣物是否可以抵御哀牢山的气温呢?
从我个人的户外经验来看。失联那几天,当地预报的气温是白天20℃,夜间7~8℃。一般人外出准备衣服,都是根据天气预报来的。但如果你去的是山野,就要重新计算。因为天气预报报的都是城区气温。
影响氣温变化的还有两个因素:海拔高度和地貌。地质探查处的哀牢山海拔高度,气温会比所报城区低个2、3度。哀牢山的原始森林地貌,又会让它比城区低个2、3度。这两项叠加起来,失联时晚上的温度,大概在2~5℃左右。白天的话,大概在15℃左右。
相关阅读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