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中国你未必看得到
我看到的中国你未必看得到
姚 森
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的进步,“应该把学生从家长制和以考试为中心的体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增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1996年,以《大趋势》一书闻名于世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来到中国,那次他接受了一份特殊的邀请——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提出要与他会面,“你都不知道你自己在中国名气多么大”,据奈斯比特回忆,这是江泽民主席的开场白。
《大趋势》是一本分析美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革的书,主要是通过美国各地报纸社会内容报道的收集整理,分析美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奈斯比特给出了几个预言,包括网络社会和全球化,后来被证明,他的所有预言都成为了现实,奈斯比特也因此被称为未来学家。《大趋势》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两年之久,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第一位。在刚刚推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它同样受到了追捧,与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共同成为当时的阅读热点。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先生回忆20多年前读《大趋势》的情景时讲到,“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1982年,还要粮票、布票,三大件还没有武装齐备,每天要冒着寒风骑着自行车上班。当时看了这本书,书中说未来我们可以坐在高速火车上打开电脑处理公文,当时我觉得很震撼,怀疑什么时候能够实现?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事实了,奈斯比特确实是有先见之明的。”国务院新闻办出版局副局长吴伟女士同样提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两本书在风靡世界的同时,也席卷了中国。一本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本就是奈斯比特的《大趋势》。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甚至将这两本书作为司局级干部的必读之书。”
时光荏苒,1996年那次有意义的会见之后,十年过去了,这期间,奈斯比特先后到过中国几十次。2006年再到中国时,他遇到了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中国首批并购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王巍,正是这位中国商人,再次燃起了奈斯比特研究中国的欲望。“我们是在录制一档电视节目的时候认识的,他告诉我他1982年就读过《大趋势》,节目间隙,我们就中国的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后来他就问我,为什么不像当年写《大趋势》时那样,也写一本有关中国未来发展的书呢?幸运的是,这个时候我已经做好准备,而且有我的妻子多丽丝的支持,于是就开始做这件事情。”
2006年,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在天津财经大学成立,这里成为奈斯比特研究中国的根据地。奈斯比特夫妇不懂中文,于是他们精选了28个大学生作为助手,同时邀请了一些中国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奈斯比特沿袭了创造《大趋势》时的“内容跟踪分析法”,通过对各地报纸报道的分析,从一些细微变化中寻找未来的趋势。他认为,任何社会的变化都是从底层开始的,不同的小故事就可以拼接成一个发展趋势。他们选取了中国100多个城市的日报,从中搜寻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经助理编译后仔细研究。“除此之外,这段时间,我和多丽丝也一直游走于中国各地,与艺术家、商人、官员、知识分子等各种人交谈,希望能多方面地了解中国,我们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以外来者的眼光审视中国。”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