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滩,造梦,造记录电影(3)
造滩,造梦,造记录电影
这梦首先是属于上海人自己的,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说:“我们对外滩有特殊感情,有特殊感情就会客观性不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所以他找到了周兵。“之前上海电视台也拍过相关的历史纪录片,但大多是为了达到一种宣传目的,效果不是太好。外滩是我们拍摄故事的载体,我们并不是去拍的外滩上十八栋建筑,而是记录上海发展的这一段历史。”应总也坦言“如果仅仅是用上海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可能并不能得到大多数认可。”周兵团队的经验、敬业精神与职业素养是他最终作出了这个决定,让这个祖籍苏州长在西北的汉子完成这个造梦的使命。
但想速成一个梦没有那么简单。美国记者霍塞曾在他的《上海:出卖的城市》一书中概括他所了解的上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上海却是这样。”“外滩”作为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符号象征,正在被放大。制造梦想要靠经济建设,而传播梦想也许要靠电影人。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造梦与电影毕竟比“造滩”更便易。
但是怎么传播呢?尽管总有人会说上海与外滩早在“鸟巢”和“裤衩”之前声名在外。一两年前《时代周刊》有一个封面,是上海外滩的夜景,周兵的好朋友水均益曾拿着照片来考自己的同事,他把宇按住,然后问:“你们看这是哪儿?”不少人说是曼哈顿。“如果我们镜头不要拉太广看上海
外滩一部分,真的非常像曼哈顿等城市,我说镜头不要太广是指上海也有不像曼哈顿的地方。总之上海在世界的目光中是异常突出的。”
上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激情飞扬地自我传播的最佳范例。“侬吃过了哇,阿拉去拜菩萨好不啦?”。这是一个上海老太和另一个上海老太的经典对话,她们所谓“拜菩萨”就是去西式教堂做礼拜。你会看到,上海老太已经将外来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上海人深谙此道,上海人之精明就是将所有好东西变成“上海人的”,然后向内推广:或将传统的东西(比如唐装)包装成“中国人的”,再卖到海外去。一部无论是电影还是纪录片的制作和推广模式与一件旗袍无异。
2010年上海将举行世博会,它会借这个世博会成为像奥运会中的北京一样的世界媒体关注焦点,也会再次书写水墨传奇之外的体现中国现代化进程过程中的现代传奇画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加期待这部叫做《外滩》的纪录影片在下个春天的如沐降临。
对话
“这个东西基本上还是靠谱的”
《旅伴》:电视集团投资电影,在江苏电视台对《建国大业》的投资范本之后,这样的模式会大幅度推广开来吗?
应启明:有一个上海文广集团,我们简称叫大集团,它下面有一个电影集团,一直是在做电影。但是近年来一直都在做动画片,像《喜羊羊》,《麦兜响当当》,在电影方面是第一次投。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